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教育 培养管理 正文

培养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教育 培养管理 正文

海洋生物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日期:2015年05月21日 10:16  点击:

一、学科简介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海南拥有我国约2/3海域面积的管辖权。海洋生物学是海南大学2005年确认的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建设海南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受到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本学科立足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珍稀及濒危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解决海洋生物领域内理论与应用的难点和热点等前沿性问题,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充分考虑海洋生物的前沿发展趋势和我国海洋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确认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利用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点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1项,经费1353万元。其中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转基因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其他25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2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出版专著20本,发表学术论文共200多篇。海洋生物学科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强和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级9名、博士10名(博士后5名)。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黄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承担和完成国家、部(省)级课题共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2部。

二、培养目标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的人员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海洋生物学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品学兼优、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 勤奋学习,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周密的科学作风,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等其他业务工作的能力。

  3. 系统掌握海洋生物学领域特别是海洋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了解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勇于探索和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科方向

本学科立足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珍稀及濒危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解决海洋生物领域内理论与应用的难点和热点等前沿性问题,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

1. 海洋生物技术

a.研究和开发利用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珍贵稀有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利用发育生物学开发新品种的人工繁殖技术,运用分子技术研究生物海洋学

b.海洋主要经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营养和生殖生理方面的研究,包括营养生理生化学、生殖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2.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a.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

b.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包括海洋功能食品活性成分、海洋药物化学、海洋微藻和大型海藻活性成分的开发研究。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由于某种特殊情况,经导师和院系(所)同意,研究生处批准的,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累计在学时间不得超过4年。主要进行科研工作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研究,辅以修习少量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课程,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工作。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学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并开始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完成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主要开展学位论文的各项研究工作,撰写学位论文初稿;第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的所有研究工作,撰写并提交学位论文,完成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如果硕士研究生准备提前参与硕士论文答辩,答辩之前必须征得海南大学研究生处讨论决定同意。

、培养方式与方法

坚持政治思想与业务能力并重的教书育人原则,采取理论联系生产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加强基础,瞄准前沿;创新思维,质量第一;注重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导师个别指导、发挥硕士生主观能动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和解决生产问题能力的紧密结合,以提高硕士生整体素质。

  1. 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培养目标及研究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研究生入学后半年内制定出硕士生个人培养实施计划。

  2. 课程学习要强调自学,可以导师指导、答疑、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整个培养过程,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既要让研究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和系统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5.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学科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能力,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和读书报告,学生结合本专业经典理论著作或前沿研究成果论文报告,写出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二篇,1学分/篇,由导师评定。

  6. 研究生不安排体育课,但应有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硕士研究生修读课程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学期间修读的总学分不超过30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总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

学位课的考核方式为考试,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

为了保证硕士生培养质量,学院应在第三学期对硕士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和筛选工作,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核结果分优秀、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其中优秀者不超过20%。所修学位考试课程70分为及格,只允许补考一门;非学位考试课程60分为及格,只允许补考两门。补考课程只能补考一次。凡补考未通过,或超过补考门数,或者所修课程合格但科研能力极差,中期考核不通过者,不能继续学习,而应退学作肄业处理。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入学的学生还必须根据导师的要求补修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学位论文初稿经导师多次审查提出修改意见,仍达不到要求的,导师可不予推荐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获通过者,可以在下一年再次申请答辩一次,仍不能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七、培养环节

应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才能和特长,加强硕士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个性的发展。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制定完毕。

(二)、文献综述和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按期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有关要求依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执行。第四学期初以前由学院组织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并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评价和具体的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中期考核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

(三)、实践教学:具体参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暂行规定》、《海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暂行规定》执行。

实践教学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安排在第2-3学期完成。其中,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指导本科生实验、生产实习,辅导毕业论文,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辅导答疑等。。社会实践是指参加本专业的生产活动,接触生产实践,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由导师和专业组(系)安排,并确定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指导,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结束时,要求分别写出教学实践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作出考核评语,评定成绩。考核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合格者得相应的学分。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在学习选修专业课的同时,开展论文前期工作的科研调查和实践研究,进行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批准后进入论文研究,不定时向导师汇报论文进展。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先进性和重要应用价值。选题应注重学术价值或在技术、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创新性,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一)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基础理论和技能学习、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是检验硕士生达到学位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认真地完成。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一般要求从第三学期开始准备,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研究,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阅读、论文选题、科研调查、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综合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的进度计划。硕士生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向专业组(系)提交经导师审查的学位论文开题的文献综述与选题,并在第四学期初以前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开题评审小组审核后,送学院主管院长审批,学院存底并报校研究生处备案。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五学期中(12月中旬之前)进行,由本学科专业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研究生应在第六学期第12周前完成论文,论文按要求提交评审,评审合格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答辩须在第15周前完成,超过规定时间的按结业处理,有特殊情况需延期毕业的,须提前半年提出申请,经校研究生处审批同意后,推迟一年与下一届硕士生一起完成论文评审与答辩。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并在学期间原则上要求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指定的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以导师为第一作者的,可为第二作者)、海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方可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经答辩合格,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

(二)学位论文成绩评定

学位论文初稿经导师多次审查提出修改意见,仍达不到要求的,导师可不予推荐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获通过者,可以在下一年再次申请答辩一次,仍不能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按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成绩按百份制评定。

(三)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海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执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或被正式接收)与学位论文题目有关的学术论文,论文数量不少于1篇,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八、参考书目

  1. Brian A. Whitton and Malcolm Potts,The Ecology of Cyanobacteria:Their Diversity in Time and Spa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年

  2. Amos Richmond,Handbook of Microalgal Culture: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Phycology,Blackwell Publishing,2004年

  3. E. W. Helbling and H. Zagarese,UV Effects in Aquatic Organisms and Ecosystems,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03年

  4. Hans Lambers, F. Stuart Chapin III, Thijs L. Pons,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Springer,1998年

  5. TOM GARRISON,Oceanography-An Invitation to Marine Science,Wadsworth出版社,1993年

  6. 徐晓白 戴树桂 黄玉瑶等编,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科学出版社,1998年

  7. 郑重编,海洋浮游生物学,海洋出版社,1984年

  8. 吴乃虎编著,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上下册),科学出版社

  9. Bernard,MolecularBiochnology(ThirdEdition),R.Glick

  10.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11. 童克中著,基因及其表达,科学出版社

  12. 许实波主编,海洋生物制药,化学工业出版社

  13. 李津等主编,生物制药设备和分离出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14. 杨安钢等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John C. Boik, James L. Groff, Jack G. Salway, Melvyn R. Werbach, Joel G. Hardman,A Harcou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ny,USA,1998年

  16. David Bender Taylor & Francis,Major Ref: Introduction to Nutrition & Metabolism,London,1997年

  17. Committee on Animal Nutrition,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sh,Washington, D.C.,1993年

  18. 朱晓东等 编著,海洋资源概论

  19. 冯士、李凤歧、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

主要参考学术刊物:

  1. Science

  2. Nature

  3. Cell

  4. Gene

  5. PNAS U. S. A

  6. EMBO Journal

  7. Biochemistry

  8.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9.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0. Endocrinology

  11.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2.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13. Fish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4. Aquaculture

  15. Ecology

  16. Hydrobiologia

  17.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18. Journal of European Phycology

  19.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 Journal of Phycology

  21. Molecular Cell Endocrinology

  22. Molecular Marine Biology & Biotechnology

  23. 科学通报

  24. 中国科学

  25. 动物学报

  26. 海洋科学

  27. 海洋与湖沼

  28. 水产学报

  29. 水生生物学报

  30. 生态学报

  31. 热带海洋学报

  3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3. 环境科学学报

  34. 药物学报

  35. 生物工程学报

附件一、海洋生物学课程设置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