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正文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正文

三位水产领域专家齐聚我院,共探水产养殖前沿科技发展

    日期:2025年09月11日 18:01  点击:

2025年5月9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张文兵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陈新华教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薛敏研究员应邀莅临我院,分别就鲍鱼营养饲料、大黄鱼免疫机制及一碳气体蛋白资源开发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的学术盛宴。报告会由我院吴小易教授主持。

张文兵教授以"鲍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进展"为题,系统梳理了鲍鱼营养研究的最新成果。他结合具体科研案例,从蛋白质需求、脂类需求及饲料原料生物利用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鲍类营养科研的前沿进展与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张文兵教授的研究不仅为鲍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陈新华教授聚焦"大黄鱼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直面制约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病害问题。他详细阐述了大黄鱼IFNi与IFNd两种干扰素分别与不同受体结合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SOCS1与SOCS3通过不同途径负调节该信号通路的精细调控网络。陈新华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大黄鱼抗病毒新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推动海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革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薛敏研究员以"一碳气体蛋白资源开发及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题,提出了解决水产养殖蛋白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她指出,传统鱼粉价格高且不可持续,而以工业废气为底物经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一碳气体蛋白(C1GP)有望成为理想的替代品。作为全球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的创建者,薛研究员展示了C1GP在鱼、虾饲料配方中的成功应用案例,为水产养殖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三位专家的报告紧扣科研前沿,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与会师生纷纷表示,三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更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宝贵启示。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我院师生与国内顶尖专家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简介】

张文兵,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和研究工作。美国奥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体系”腹足类营养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国际学术刊物《Aquaculture Reports》主编Elsevier2024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课题)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1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2项。

陈新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渔业病害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水鱼类免疫与病害防控、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相关结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成果入选“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担任《Reviews in Aquaculture》《Fish and Shellfish lmmunology》《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等刊物编委,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免疫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薛敏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际鱼类营养与饲料学术委员会(ISFNF)委员。开创性地将饲料原料的营养和加工特性有机结合,形成蛋白资源开发-饲料加工营养代谢调控交叉学科组,在饲料精细加工、水产动物营养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创建了全球唯一的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并研发出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开辟饲料行业信创先河。担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渔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专家,全国饲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Animal Nutrition》等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9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