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珊瑚礁生态修复创新团队陈柔雯副教授在珊瑚礁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oral Reef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community stability of Symbiodiniaceae and bacteria of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orals and linkages to coral susceptibility to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的研究论文,海南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珊瑚礁的生存饱受压力,寻找环境耐受型珊瑚及其环境适应潜力研究备受关注。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共生藻和共附生细菌在珊瑚环境适应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尚未被完全揭示。该研究在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区,通过珊瑚多项生理指标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揭示了不同形态珊瑚体内的共生藻和细菌组成及其环境适应潜力。结果表明,北侧珊瑚礁区域受人为干扰明显,铵盐和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南侧。不同珊瑚各自具有特殊的共生虫黄藻体系。团块状珊瑚(丛生盔形珊瑚和澄黄滨珊瑚)具有更稳定的共生虫黄藻组成,其光合生理和共生藻密度不易受环境扰动发生变化;而风信子鹿角珊瑚和变形蔷薇珊瑚对环境扰动敏感,其光合生理、共生藻密度及其组成变化与环境中铵盐和硝酸盐的增加有关。此外,风信子鹿角珊瑚和变形蔷薇珊瑚的细菌组成和PICRUSt预测代谢功能相似,且与团块状珊瑚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从珊瑚共生体层面阐明不同形态珊瑚的环境适应潜力,为珊瑚修复物种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6108,42161144006 or 3511/21)和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RC169,423QN210)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00338-024-02475-y